400-800-1982
连华资讯详细

热点追踪丨长江流域蓝藻水华暴发:从富营养化到快速检测的全面透视

近期,长江流域部分湖库及江段蓝藻水华暴发引发广泛关注。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长江流域局监测科研中心指出,此次蓝藻水华暴发是气候异常、水文条件改变与营养盐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究竟什么是蓝藻水华?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进行检测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认识蓝藻水华:成因与危害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生物之一。在适宜条件下,它们会在水体中快速、大量地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聚集物,这就是“蓝藻水华”。其背后主要有以下几大推手:

根本原因: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这些营养物质来自生活污水、农业化肥流失、含磷洗涤剂等。

辅助条件:适宜的水温(夏季高温)、充足的光照和缓慢的水流都有利于蓝藻的暴发性生长。

蓝藻水华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影响美观,更会破坏生态系统和威胁健康:

破坏水体生态:藻类死亡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中缺氧,造成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

产生藻类毒素:约50%-70%的蓝藻水华可产生微囊藻毒素等天然毒素。这些毒素可通过饮用水或皮肤接触危害人体,长期暴露有损伤肝脏甚至致癌的风险。

威胁饮用水安全:水华会引发饮用水异味,并增加水厂处理难度和成本。

标准与监测:如何管控蓝藻风险

为了保障水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我国已建立相应的标准与监测方法。

相关标准限值:例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限值为1μg/L。

显微镜计数法:精准的“黄金标准”

这种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其核心是通过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辨认并统计水样中的藻细胞数量,从而获得最直接、准确的藻密度数据。它的主要优势在于结果权威、精准度高,是实验室进行执法监测和科研分析的法定依据。然而,其局限性在于整个过程耗时较长,通常一个样品需要2至4小时,并且高度依赖操作人员的专业经验,因此更适合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精确的合规性检测。

荧光法:高效的“现场侦察兵”

这是一种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它并非直接计数细胞,而是通过测量蓝绿藻体内特有的藻蓝蛋白在特定光照下发出的荧光信号强度,来快速估算藻类的相对密度。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速度极快,通常在5分钟内即可得到结果,且仪器便于携带,能够实现现场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不过,这是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其读数需要定期使用显微镜计数法等标准方法进行校准。因此,它更适用于需要快速出结果的现场筛查、大面积水域的走航巡查以及在线连续监测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常常结合使用,先用荧光法进行大面积快速筛查,发现异常区域后再用显微镜法进行精准确认,从而构建起一张高效、立体的蓝藻水华监测网络。

高效监测工具:连华科技LH-E200多参数水质测定仪

面对蓝藻水华监测对快速、便捷、高效的需求,便携式智能检测设备展现出巨大优势。其中,连华科技推出的LH-E200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在蓝绿藻检测方面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高度集成与便携:一台手持设备即可快速检测包括蓝绿藻、叶绿素在内的十余项关键水质指标,非常适合于野外移动监测。

技术先进:采用全数字电极技术,连接自动识别,并支持自动温度补偿,有效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坚固耐用:仪器和电极均达到高等级防水(整机IP67,电极IP68),内置大容量锂电池,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户外环境。

智能便捷:配备触摸屏,支持数据存储和导出,操作简单,能极大提升监测工作效率。

蓝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一种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有效的监测是防控的第一步,而像连华科技LH-E200这样的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为我们在现场快速、准确地掌握蓝藻动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连华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微信咨询

电话咨询

最新资讯